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韩寒的几篇博文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对其看法,我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博讯 boxun.com)
譬如,他说“人民就是体制本身”,就有一定道理。很多人喜欢谴责“体制”,其实,“体制”的运作靠什么?还不是靠一大批人的支持和帮助,它不会自动运转。指望一群既痛骂体制又疯狂考公务员的人改变社会怎么可能?
韩寒指责了国人的“素质”,这让一些人感到郁闷,原因之一在于当权者也常以素质为由拒绝民主。其实,如果我们把“素质”这个词换成托克维尔的“民情”,恐怕不必郁闷。
托氏说,维系美国民主的因素有三:地理环境、法律制度、民情,但民情是最重要的因素。民主化变革恐怕离不开民勤的支持。
在托克维尔看来,如果民众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自由,学会用民主的方式处理问题,总是有民主的形式,也不会有民主的精神。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或许需从最小的共同体——家庭开始。请问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和伴侣的自由和独立?有多少家庭具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
就拿美国来说吧,很多人以为其转型是从独立宣言或者1787年宪法开始的,其实,美国的变化在150多年的殖民地中已经埋下了种子,尤其是在18世纪里,美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甚至在历史学家戈登·伍德看来,是根本性的、激进的变化,家庭、雇佣关系等都渗透了共和、民主的精神。
有人说,美国革命时期民众的素质能比今天国人的素质强么?这取决于“素质”是什么。
如果素质意味着当时那些国富们以及一大批人的政治理论水准,以及当时美国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共和、民主精神,还真不好说。《联邦党人文集》发表于当时的报纸,请问今天有多少国人(包括学者)能理解其精髓?
制度变革需要观念先行,如果民众不理解自由、民主的真义,或者不懂得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即使采取了行动,结果也会事与愿违。但在这个偌大国家,有多少人清楚土地私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关系?有多少人民百联邦主义对于自由民主的重要性?有多少人同意阻止政府“免费”提供教育、医疗等物品?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妥协责任给“体制”或者“社会”这些概念,并且拒绝成为恶之帮凶的时候,良性的变革才有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进行积极的反抗,至少应当做到消极不合作。如果这点都做不到,或者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愿作出半点牺牲,变革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在很大程度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联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在专制社会里,少数之所以能够通知多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多数经常不能克服搭便车,进而陷入囚徒困境。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去采取行动,而自己享受胜利果实,不想付出一点代价,变革就很难了。
我经常说:“如果你将来做了法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做出违反争议的判决,哪怕面临着辞职甚至自杀的选择。因为既然你选择了法官,就意味着你选择了捍卫正义,当事人的生命财产就掌握在你的手里。”尽管有人赞成,但也有人觉得此要求太高。请问对一个追求法治的人来说,这样的要求高吗?
我经常在课堂上讲因果伟大法官库克(Sir Edward Coke)的故事。他冒着下狱的危险争取司法独立,与国王詹姆斯一世斗争。英国之所以较早确立法治,是由于英国历史上存在一大批库克这样的法官,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正义而战。而中国的法官呢?如果谁这么做,他的家人或者朋友恐怕会觉得他是傻冒一个。
有人说,美国革命时还保留奴隶制,妇女也没有投票权,人们的素质恐怕远不如今日的国人。
的确,美国的黑人、妇女等都曾长期遭受白人男性歧视。但今天的中国如何?城市人不歧视农村人?汉族人不歧视非汉族人?男人不歧视妇女?不说别的,多少市民不反对放开户口?不反对打工子弟在城市高考?
别一听他人说“素质”就跳起来。
今天的国人有多少爱自由胜过爱面包、房子和好车?有多少人爱自由胜过爱平等(尤其是“财富平等”)?有多少人爱自由胜过爱权力?一位历史学家曾经研究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欧陆、中国或者印度,发现当时英国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等)远高于他地。
韩寒对“革命”的微词,遭大力挞伐。笼统地讨论“革命”确实极易引起误解,因为大家并非在同一语义上使用该词。这不仅仅源于理论家的众说纷纭,而且源于经验世界的复杂多样。
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革命、俄国革命都叫“革命”,但其内容、方式和结果大相径庭,怎么能笼统地说支持还是反对革命?
如果你支持“革命”,你支持法国革命、俄国革命(1917)、中国革命(1949)吗?
如果你反对“革命”,你反对英国革命(光荣革命)、美国革命、辛亥革命吗?
看来,笼统地说支持或者反对革命,都会让人误解。还是先把你对“革命”的理解弄清楚,才下判断不迟。否则的话,争论不过是鸡同鸭讲。
“革命”一词约在十五世纪里就有了社会秩序剧烈变化的意思。1688年之后,其在政治领域的使用普遍化,但人们对“革命”的界定五花八门。
譬如,学者Jeff Goodwin将革命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证券被推翻并因此由非正常的、超越宪法的以及(或者)以暴力形式发生的群众运动带来的任何根本性改变。”据不同标准,“革命”被分为: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科学革命等。
托克维尔区分了三种革命:
1,政治革命;
2,不仅寻求政治变化而且改造整个社会的突然和暴力的革命;
3,缓慢但全面的社会变革。
他基本支持第一、三种革命,反对第二种革命。
预测中国会不会发生“革命”,没多大意义,除非你是个预言家(或者致力于成为一个),或者相信马克思的所谓“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变迁充满了偶然,而且往往不是线性的,更不存在“进步”的必然。那些语言若中国发生革命则结果必好或者必坏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随便说说还行。
有朋友关心我对未来中国的“猜想”,我比韩寒还悲观,甚至比我的绝大多数师友都悲观。
悲观的原因之一在于我比较理想主义,期望未来中国不仅在形式上是自由民主的(确立普选等),而且在骨子里也是如此,自由民主的精神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而这一天的到来恐怕要以世纪来计,但应有希望。
有人认为今天比100年前的中国“进步”不少,我不敢苟同,如果这种进步指的不是物质方面,而是制度和精神方面的话。
读读晚清和民初时期的历史就知道,那时候人们的很多自由和权利都比现在更有保障,政府的权力比现在有限得多。看看那时的报刊,就知道当时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比今天大得多。
今天的教科书里倾向于丑化100年前的中国,责难其贿选、军阀割据等。其实,那个时代比现在强多了。不说别的,就拿1921年《湖南省宪法》制定来说吧,该宪法起草完毕之后,由湖南省民众投票表决通过。今天可以想象吗?这部宪法里居然还规定了公民的持枪权,恐怕今天很多人也会撇嘴嘲笑。
Who We Are
Coalition for Citizens Rights is an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and internet freedom, in China. This organization was founded in May 2008, and its former website, http://www.cfcr2008.org/, has been constantly under attack since its appearance in June 2008. Attackers have compromised this website in 2010 and placed malicious code on it. We warn that this website is not to be opened even if it is back to normal.
This website, http://www.gongminziyoulianmeng.blogspot.com/, shall serve as official site of "Coalition for Citizens Rights".
Freedom for Liu Xiaobo and Chen Guangcheng
We call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lease Liu Xiaobo, the 2010 Nobel Laureate for peace prize who was sentenced to 11 years in prison in 2009 for writing "Charter 08", an article calling for rule of law, freedom of speech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freedom for Chen Guangcheng, a blind human rights lawyer who served 4 years and 3 months in prison for providing legal assistance to victims of forced abortion and sterilization and has been placed under house arrest since his release from prison in 2011.
Liu Xiaobo
Liu Xiaobo
Chen Guangcheng
Chen Guangcheng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